提醒您:检测到您在用IE老版本浏览器或360兼容模式访问,为帮助您获得更好的体验,推荐使用chrome,搜狗,IE11等浏览器或更换至360极速模式
教学管理
名师讲经典——原理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活动
作者:陈灿  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27日 10:39        

为切实提升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》课程的教学质量,更好地建设特色教研室,10月24日下午原理教研室在E125开展集体备课,特邀请湖南师范大学高绍君研究员指导经典著作研读。备课会由刘灵院长主持,教研室全体老师参加。

高绍君研究员以“马克思‘机器’论述的文本溯源与思想解读”为题,以马克思的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》为经典核心文本,辅之以《1857-1858年经济学手稿》《1861-1863年经济学手稿》以及《资本论》第一卷等文本,详细分析了马克思关于“机器”的论述。他指出,马克思的“机器”概念,究其本质,不是工具,而是机器体系。工具是客体,以人为主体,其本身没有灵魂;而大工业时代,机器成了主体,自己创造自己的客体,按自己的要求,自主的创造,机器自己达到自在自为、自我实现的主体性。机器是一种社会生产力,而且是社会生产力的最高形态,机器的发展必然要求自然科学的发展,把人类的所有的智慧席卷进去、利用起来。以此为基础,高研究员进一步讲到机器对剩余价值的追逐,讲到马克思的“异化劳动”概念。他从老子、庄子的思想,黑格尔《精神现象学》中对“自由”、“主奴辩证法”的探讨,进而谈到无产阶级为追求自由而斗争,共产主义社会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。他从“机器”到“自由”,再到“异化劳动”概念的细致阐述,不仅阐明了这些概念的逻辑脉络和思想源流,同时还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解读,为我们研读经典,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、原理,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角度。

与会教师听得认真,纷纷表示,通过高研究员的讲述,不仅进一步明晰了马克思的“机器”“自由”“异化劳动”概念,同时还学习了他从经典中解读概念、思想的方法。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深化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概念、历史脉络的精准把握,提升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。

本次集体备课会紧密结合经典著作研读,不仅有助于夯实教师的理论功底,锤炼其逻辑阐述能力,强化教师回归经典源头的思想,也为建设好特色教研室,进一步提升“原理”课程整体教学质量,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。

(审核:刘灵 刘潇敏 赵红)


欢迎关注
新时代思想下基层
微信公众号
版权所有:湖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 
地址:湖南省湘潭市福星东路88号   邮编:4111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