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8日下午,卓越大讲堂系列讲座之“从风土建筑到风土精神:理解文化的新视角”在我校图书馆一报告厅举行。讲座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祁涛主讲。学院相关负责人、学科团队骨干、青年教师代表和智慧建造与能源工程学院、设计艺术学院学生参加讲座,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灵主持。

祁涛以“从风土建筑到风土精神:理解文化的新视角”为题从四个维度展开讲述。第一,从“风土”一词的溯源角度来看,该词最早出现在东周《国语·周语(上)》,意指从音律中可以了解到一方土地、民风的文化气息,风气和谐则表明土地宜居,祁涛以方言为例,诠释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。第二,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,将“风土”理解为风与俗。风,既包括自然之风,亦涵盖人文之风,是自上而下的教化,故有“如沐春风”的提法。俗,是民间习俗,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意之自然。从哲学视域可解读为天之道、地之理与人世间的三者有机统一,兼顾自然观与人文观。另外,祁涛还强调,在历史与风土的双重结构上,历史就是风土的历史,风土就是历史的风土,二者不可分割。第三,从世界发展角度来看,“vernacular”一词于1656年首次出现在英语词典中,现代牛津英语词典引申为本土的或者地方性的特定风格,且基于工业时代文化危机的反思,提出了“另一种现代”,以伯纳德·鲁道夫斯基《没有建筑师的建筑》为伊始,风土建筑进入了传统观与现代性博弈的前沿。第四,从风土建筑的本质来看,祁涛老师分享了常青院士的观点,认为风土建筑应具备人类学和文化地理学的视野,结合当地环境,表达一个地方的风俗,旨在加强人对所居地方的归属感。最后,祁涛从空间与时间之轴总结得出:风为流动的形式变革,土为扎根的文明基础。
提问互动环节,老师和学生们就如何让文明回归大地、保证人的栖居等相关问题向专家请教,祁涛老师针对提问做了耐心专业地解答。最后,还谈到了在建筑专业学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,激励学生从过去培养“工程师”的机械模式中跳脱出来,兼顾专业技能和人文精神的培养,成为一名“建筑师”,在未来为建设我国大好河山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奋斗!
(审核:刘灵 李叶妮 赵红)